公募基金管理模式改革宜早不宜迟

2011年09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点击量:

公募基金半年报披露之后,以前基本不存在的基金业规模风险浮出了水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根据有关规定,公募基金在存续期间,其规模必须保持在5000万元以上,如果连续6个月低于这个标准,将按要求清盘处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募基金是大家投资理财的主要工具,产品普遍受到追捧,根本就不存在规模不达标的问题。但现在情况有变,由于股市持续调整,而公募基金也没能表现出战胜大盘的操作能力,加上基金业本身负面报道也不少,使得不少持有人开始选择离开。最近有报道说,今年上半年,基金持有人数减少了几十万。与之对应的,则是基金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高峰期的三万多亿元萎缩到现在的规模两万多亿元,也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产品,在客户的不断赎回下,规模减到了5000万元以下。

对于这种新出现的风险,有人并不以为然,认为只要基金加强营销,那么半年内将规模恢复到5000万元之上,并非很困难。这话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基金公司的确可以动用自有资金来购买旗下的基金产品,在持有人数量达标的情况下,如果份额不足那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购买的方式来规避存续风险。但这毕竟不是市场化的做法。公募基金以专家身份代客理财,并以此作为生存手段,不可能靠自己购买来维持。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现在基金产品规模的缩减到规定的下限也许还不是什么普遍现象,但基金发行困难,规模减小则已十分常见。最近一些公募基金纷纷延长招募时间,有的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过发行了2亿多元,刚刚赶上发行成功的及格线。很多公募基金发行的产品越来越多,可单个基金产品的规模却越来越小。这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也极大地弱化了品牌效应,导致投资者认知上的混乱。而在所有这些现象的背后,则是公募基金业绩的下降。因为不能给持有人带来稳定的收益,相反在耗用了持有人所缴纳的大量管理费后,还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投资人持有基金的意愿自然大大降低。说到底,公募基金的规模风险,在本质上是其业绩风险在市场上的反映。

按理,面对这种局面,公募基金理应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用良好的业绩让持有人来重建对它的信任。但是很遗憾,时下很多公募基金对营销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增强投资能力的关注,尽管股市行情萎靡,还是花费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去发行新的基金产品,却鲜见怎样在为持有人减亏增盈上下功夫。有人一针见血地说,这是由于体制之所然。公募基金是按规模来提取管理费的,与业绩基本无关。这种导向就驱使基金不由自主会更为关心规模而非业绩。为了追求规模,不少基金向代销的券商许诺放大交易量,数量甚至可以达到基金销量的上百倍。而为了完成这样的成交量,基金的操作自然是短线化,热衷于做小差价,从而有意无意地放弃了价值投资的理念,此类行为,客观上也成了基金业绩下降的一个因素。在这里,基金走入了一个怪圈:为了有规模而不断发行新产品,为了让新产品顺利发行就须多做成交量来作为代销券商的对价,而多做成交量又难以避免对持有人利益的损害,出现亏损以后持有人便赎回基金,使得基金又不得不再去发行新产品……在这个循环中,唯一利益被漠视,并且成为交换中吃亏一方的,就是基金持有人。

不要忘记,基金持有人是公募基金的真正主人,把主人得罪了,基金还想发展吗?因为不断赎回而导致存续风险的出现,就是基金持有人向公募基金发出的警告。

看来,废除单一的按规模收取管理费的模式,强调根据业绩提取报酬已刻不容缓。尽管这并不可能完全打破当前公募基金运行中所存在的怪圈,但毕竟是朝着正确的道路跨出了一步。看如今基金的窘状,立足改革,调整公募基金运行中的价值取向,是无法回避的。这样的改革,宜早不宜迟。

关注财星教育官方微信,关注你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无标题文档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网络保过班 热招中......
课程名称
讲师
课时
价格
报名
试听
证券基础知识
蔡老师
30
¥365
证券交易
周老师
30
¥365
证券投资分析
周老师
30
¥365
证券投资基金
魏老师
30
¥365
证券发行与承销
周老师
30
¥365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网络课程
最新资讯
编辑推荐
    指定了不存在的栏目ID或栏目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