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顶尖的投行"的中金公司竟沦为二流券商

2012年08月07日 来源:《新财经》 点击量: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以下简称“中金”)业绩下滑速度惊人,尤其是中金的王牌业务IPO。

今年上半年,中金仅承销了两个IPO项目,承销金额8.7亿元,排名行业第16位,承销收入1.06亿元,市场份额为2.84%,行业中位列第10位。对于一般的券商(投行)来说,这样的业绩差强人意,但是对于中金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

3年前,如果有人拿平安、国信等券商与中金相提并论,会让很多人感到可笑。而现在,且莫说平安、国信,你几乎可以拿任何一家稍具规模的国内投行与中金比较。

接受《新财经》采访的一位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认为,中金很难再现过去的辉煌,因为中金自身的管理问题难以解决,且宏观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用‘没落的贵族’形容现在的中金最合适”。

曾经风光无限的中金怎么了?

沦为二流券商?

顶着“中国最顶尖的投行”这一光环,由于过分倚重IPO业务,中金在IPO业务没落之后,其整体业绩大幅下滑。

一位中金前董事总经理对《新财经》表示,虽然很不愿意看到中金业务下滑,但是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金已经从高处滑落,且难以再攀高峰。

2011年下半年,孟凡(化名)从中金公司离职,去了中信证券。孟凡对《新财经》分析,中金正处于最危险的时期,无论是承销、并购、自营、资产管理,正沦为二流券商的境地。

作为中国第一家投资银行,从1995年诞生之日起,中金公司就是中国投行界无可争议的领军者和行业标杆。2009年之前,国内投行中除了中信证券偶露峥嵘外,无人能与中金相比。

1995年,为了适应当时国企重组改革和融资的需要,中金公司由国务院特批成立。此后,中金的客户基本都是大国企,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铝业,且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都由中金做主承销商。大国企的超大发行规模给中金贡献了丰厚的利润,也铸就了中金无可争议的行业领导地位。

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金IPO承销金额为113亿美元,市场份额在亚太区所有投行中名列第一。国内投行中只有中信证券入围前10名,承销金额不到中金的一半。2009年,中金的承销收入为10.9亿元,市场份额为20.64%。

一位中金公司前高管自豪地说,中金开创了一条什么样的路,中国的投行就走一条什么样的路。由于出身特殊及公认为国内水平最高的投行,中金被认为是中国投行界的“贵族”。

然而到了2010年,中金的IPO业务急转直下,虽然当年的IPO业务仍排名国内行业第一,但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到4.13%,2011年下滑到1.27%。

随着大国企上市资源的逐渐枯竭,中金的利润来源也大量减少,这种影响在2010年7月农行上市之后被凸显出来。从农行上市到现在的两年时间里,中金只完成了8单IPO,分别是光大银行、陕鼓动力、中国西电、凤凰传媒、新华保险、东方财富、广汽集团、吉艾科技。其中仅有东方财富和吉艾科技是创业板项目。

中金没能抓住创业板开设和中小企业上市的机遇,以至于在2010年之后,中金的IPO业务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大项目乏善可陈,小项目承接不上。

排名前列的券商也有不少没有抓住创业板的机会,但中金给人的落差感觉最大。孟凡认为,从目前的形势看,中金不太可能短期内重夺“老大”位置。他说:“据我所知,中金内部正纠结中,没有两三年完不成转型。”

过于依赖大IPO项目

中金公司曾公开表示,过度依赖大项目有较大经营风险,中金的投行业务重点发展方向将是国际化战略和成长型客户战略并重。然而到目前为止,仍看不到IPO业务有起色。

不少接受媒体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中金在过去两年中没有抓住中小企业集中上市的机遇,是因为项目储备不足,中金一贯以大项目为主,缺乏做小项目的经验,同时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问题是,大项目的枯竭在意料之中,几乎每个业内人士都能看到,中金不可能对此不察。明知大项目越来越少,又不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中金在想什么?

一位熟悉中金的外资投行负责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中金骨子里的贵族血统或者傲慢在作祟:“中金向来盯着大项目,从中尝到了甜头,很多小项目根本都入不了中金的法眼。因此,在大项目越来越少的时候,中金对于是否下力气开拓小项目犹豫不决。”

中金曾试图进行改变,但中金真要放下身段去市场上和中小券商PK,也不是一件易事。

2011年年初,中金就组建了约60人规模的成长型企业融资部,致力于发掘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在组建新团队的过程中,中金从各个券商招揽优秀员工,再重新组建新团队,以中小项目闻名的平安证券(微博)上海投行事业部执行总经理王文及深圳投行执行副总经理潘志斌先后加入。

“中金的中小项目组一直都有,只是级别不高,投资和人力投入很小,从2011年才在投入上有所倾斜。”孟凡说。

今年3月初,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透露,目前公司储备项目丰富,效果在今年开始显现。但业内人士分析,中小项目上市需要培育、申报等一系列过程,究竟何时能显现效果尚未可知。孟凡说:“平安证券和国信扎根民企,享受了一场创业板盛宴。中信证券2006年就建了一个企业发展融资部,五年时间深度发掘中小项目,中金慢了好几年,现在顶峰已经过去,市场恶化,中小项目也不好做了。”

根据证监会网站信息,截至6月底,A股有710家企业处在审查通道,中金保荐的项目仅有22家,有12个IPO项目拟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其中有陕西煤业、中国建材等三个联合主承项目;9个项目拟在深圳证交所创业板上市。

然而,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和广发证券每家都有50个左右的IPO项目。

中金公司在IPO市场上喜欢“抓大放小”。今年人保集团A+H股IPO,两地规模可能高至60亿美元,中金公司跻身其主承销商之一。由于市场状况不佳,人保一再推迟上市。并有媒体报道,人保为了确保发行顺利,找了17家投行。因此,中金虽跻身主承销商行列,但究竟能挣多少承销费有待市场检验。

与此同时,中金在一些IPO大单上也未能参与,比如广发银行A+H股上市,融资约350亿元的IPO大单花落高盛、德银、美林美银、花旗、瑞信、麦格理、中信、海通、广发证券和英大证券等10家机构。而中国邮政速递和中国铁路物资等一些IPO大单也未见中金身影。

雪上加霜的是,证监会近日公布的IPO申报企业信息表显示,7月5日,中金保荐的上海和丰中林业被终止审查。中金投行业务的未来仍布满迷雾。近日推出的“小QFII”额度为200亿元,中金也仅拿到3亿元份额。

“中金就像中国,在任何一个时点上横向看,都能发现它有很多问题,但如果纵向看,就会发现它的进步是惊人的。”中金公司销售交易部联席主管梁红此前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说。这种说法可以适用于中金的过去,至于未来如何,还有待于时间验证。本刊曾正面联系过中金公司负责人采访,但是被婉拒。截至发稿日,记者未收到来自中金公司的评论。

精英人才流失

对中金来说,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伴随着投行业务的下滑,中金的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作为合资投行,中金内部向来不乏权利斗争。

《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公司前中国业务负责人麦健陆(James McGregor)在他的《十亿消费者》一书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当时的斗争主要是在中外股东和员工之间,但在摩根士丹利2010年退出中金之后,中金内部原本稳定的权利结构在业务下滑的冲击下开始出现动摇,尤其是投行部和研究部,哈继铭、贝多广、丁玮,这些中金公司的知名经济学家和银行家相继离开。

“丁玮如果还在中金的话,中金的投行业务下滑速度可能会慢一些。”上述前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对本刊表示,丁玮是中金投行部的负责人,离开之前在中金工作了8年,是投行部“三驾马车”之一。丁玮离开时给同事的信件中只说“想休息一下”,而该董事总经理说,实际原因是与中金更高级别的负责人在处事方式和对公司业务的看法方面产生了分歧。截至发稿,记者未能联系到目前任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中国区总裁的丁玮对此置评。

去年底,中金为其他券商贡献了大批投行精英,比如在新成立的合资券商第一创业摩根大通12名保荐代表人名单中,有中金公司背景的保代就有3位,陈晔、王伟刚和段晓东。三人皆来自中金投行部,而中金公司元老级人物贝多广现在是这家合资券商的CEO。

2011年丁玮离开之后,中金投行部由仍在中金的蒋国荣和黄朝晖担任联席主管。目前中金多个部门都是由联席主管负责。据熟悉中金的人士透露,这种被高盛发扬光大的联席主管制度在中金运行得并不顺畅,名义上两个人分别负责一部分业务,实际上存在很多交叉,矛盾冲突时有发生,造成了效率损失。

另外,中金公司调整了最高决策机构"管理委员会"成员,原来的4人中,韩巍强和李弘退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杨毓莹和财务总监姚磊进入。这一调整让中金有些人感到不解,尤其是杨毓莹的快速上位。有人将之解读为中金在选拔用人方面的随意性。但一位中金员工表示并不知情,"‘管理委员会’变动需经证监会审批,我没有看到有变动,至少目前韩总和李总仍是委员会成员。"

在公司层面,中金公司近两年虽然人员流失较为严重,但同时又有一大批新人加入。2008年,中金公司的员工总数突破了1000人,2010年底,仅过了两年就达到1800人。新人与"老人"之间产生矛盾在所难免;另外,大批新人的加入并没有提升中金的业绩,而管理成本却居高不下。2011年中金的业务及管理费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85.4%,而同类券商一般在40%~50%左右。

在金融危机期间,外资投行在中国大幅裁员,但中金没有裁员,而是摊薄薪酬,共度时艰。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中金投行部裁员约30人。但被裁的人今年又有不少陆续返回,因此去年的裁员被一些中金的员工称为"假裁员"。

业内人士预期,在业绩下滑的压力下,今年中金仍很有可能减薪或裁员。

有中金员工认为,公司现在人浮于事的情况很严重,内部管理混乱,和以前的中金大不一样。并且中金的个人风格太严重,决策者事无巨细均过问,可能是影响中金发展的最大羁绊。

中金的高管人才仍在流失中。投行部资深的董事总经理黄国滨离开了,据说离开的原因是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一位董事总经理程强也"曲线"离开了:先是去年从投行部去了中金为股东的浙商信托,今年3月又从浙商信托离职。

业务调整不易

1995年,中金成立时,两大股东中国建银投资有限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分别占43.35%和34.3%。相比而言,中信证券2003年才成立投行部门,起步较晚。当2007~2008年中信崛起时,中金就有人看到了依赖投行大项目的风险,彼时,中金转型之声亦起,但3年多了,转型并不顺利。

"中金一开始的业务架构模式就照搬大摩,业务架构和薪酬都瞄着国际大行。"一位接近中金的外资投行董事总经理告诉《新财经》:"1995~2007年中金的投行业务绝对处于龙头老大地位,中金就是纯投行战略,走大客户路线,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很难改变。"

在业务领域上,中金由最初单一的投资银行业务,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全业务链:投资银行、并购重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研究、直接投资、自营业务、境内PE基金管理、信托等。但除了投资银行和并购重组外,其他业务均没有优势。

上述董事总经理说道:"中金倾向于自己做事,比如自建营业部和海外分支机构,中信倾向于通过兼并走出国门。中信成立投行部的第一天就以中金为第一竞争对手。"在他看来,虽中金一直布局海外市场,但在国际市场,除来自高盛、大摩、德银等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大投行外,加上野村证券、巴克莱和美银美林等加大对中国市场投入,使市场竞争早已呈"白热化"状态。

"就算一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跟,临时插一脚进来的情况多的是,承销费收入比例当然会受到影响。"

并购业务方面,虽参与并购业务的本土券商在增多,国际大行仍处于主导地位。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排名中,去年中信证券超越中金,而中金今年上半年又超过中信。2010年,按交易金额来计算,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分列第一、二位。孟凡说:"国内券商设并购部门的很少,中信的并购业务线接近80人,在并购这一块投入较大,真正的竞争对手还是来自国际大投行。"

资管业务方面,虽然中金2004年就成为首家拥有独立资产管理公司的券商,其集合理财方面业绩也曾高居首位,但始料未及的是,最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路,屡屡垫底。孟凡说:"中金资管规模在300亿元左右,去年9只产品除了2只投资债券的产品实现正收益外,几乎都覆灭了。上面不满意,资管在公司也没什么地位。"

在营业网点布局上,中金自2003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各设立一家营业部,数年没有行动。直到2007年,中金才开始意识到有必要增加零售经纪业务份额。当年下半年,中金通过审批后开始筹建零售业务部门;2009年,中金陆续在其他二线城市成立证券营业部;2010年3月,中金才拿到自营业务牌照。

中金过去也曾错失过发展的良机。

2007~2008年,建银投资有意将旗下两家证券企业——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合并,即由中金来收购中投证券。现在来看,如果当时合并成功,中金公司的软肋证券经纪业务将会得到极大改善。但当时中金在是否收购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公司内部不少人认为,中投证券营业部数量虽多,但质量不高,人员素质也比中金人差,因此不赞成收购,而是倾向于自建营业部。"中金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上述外资投行负责人说。

孟凡说:"中金营业部少,走的是高端客户路线,和中信、国金的规模乃至投入都不能相提并论。"从中金在全国范围内已设立的16家营业部来看,其定位均比较高端,与国内券商吸引中小散户不同,中金主要客户群体为机构和高端个人客户。

中金公司的客户、悦容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力曾表示,其他国内投行要超越中金并不容易,因为中金已具有了先发优势,并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熟运营机制。但目前看来,这种先发优势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中金的优势业务领域,会有先发优势,然而这种先发优势难以转换为其他业务优势。

利好因素仍在

中金所面对的并非都是利空。在大的IPO项目方面,中金今明两年仍可有所期待,中国邮储银行和中国人保都是中金的客户,二者如上市肯定都会成为当年的大单,中金至少会成为主承销商之一。

2011年至今,中金投行业绩差强人意,有媒体报道认为,其原因之一便是在去年和今年保荐承销的几个大盘股还未最后完成结算,其中包括陕煤股份,已经过近一年的计划融资170亿元,却依然未发。

不过,从2012年上半年Dealogic的统计数据来看,中金在投行收入排行榜上排第六,确实业绩在提升。

国际板如开通,对中金来说也是利好,中金布局已久,项目储备丰厚。只是如迷雾般的国际板至今让人看不清,何时推出谁也说不准。近日,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称,因为目前处于制度建设、方案论证及规则制定的阶段,未有推出国际板的时间表。中金也只能耐心等待。

有众多合资投行的竞争,中金的优势未必会有那么大,但也不可小觑。目前看来,大多中小合资券商"水土不服",今年以来,仅有中德证券、海际大和、瑞银证券和瑞信方正4家抢到IPO业务,包括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被否决的一单在内,合资券商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14%,高盛的合资公司高盛高华早已失去往日的光环,2011年至今一单未开。

从7月17日"中美企业投资与合作论坛"上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讲话来看,中金作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也是至今为止外资占49%的投资银行,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方面优势仍明显。

中金公司开创了证券业一种全新的PE(私募股权投资)业务模式,如今正参与到海外市场中。李剑阁说:"最近中金成立了专门在海外投资的PE,采取的是Fund to Fund(基金对基金)的方式,我们初步做了几单,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国际化方面,中金走在所有国内投行的前面,2005年在美国、2008年在新加坡、2009年在英国设立全资子公司,其IPO项目已经扩展到新加坡、纽约和法兰克福。

但目前看来,竞争对手实力同样强劲。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正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中信证券作为唯一在海外上市的投资银行,是国内少数"走出去"战略起步较早的券商。此外,海外市场上,中银国际和工银国际实力颇强,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公开表示,希望获得A股承销牌照。

中金公司销售交易部联席主管梁红指出,中金的宗旨一直是"植根中国、融通世界"。中金目前已在纽约、伦敦、新加坡和香港设有子公司,并且有成功的项目。目前看来,这种国际化的难度很大,看看中国其他行业企业国际化的难度以及外资投行在中国的发展困境就知道了。

关注财星教育官方微信,关注你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无标题文档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网络保过班 热招中......
课程名称
讲师
课时
价格
报名
试听
证券基础知识
蔡老师
30
¥365
证券交易
周老师
30
¥365
证券投资分析
周老师
30
¥365
证券投资基金
魏老师
30
¥365
证券发行与承销
周老师
30
¥365
2013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网络课程
最新资讯
编辑推荐
    指定了不存在的栏目ID或栏目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