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保荐制度改革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财经国家新闻网 点击量:

,号称金领中的金领,年薪百万,风光无限。可是最近,保荐代表人们多少有点郁闷。证监会又改规则了,一个保代可以分别在主板(含中小板)、创业板分别同时签两个项目,即所谓双签制。另外,还有传言说保荐人考试制度将由证券业协会组织,考试难度将大幅降低,保代供给可能大幅增加等等。

自2004年实行保荐制度以来,保代身份之尊贵,身价之高昂,令人艳羡不已,同时也招惹非议无数。实行保荐制度,设保荐代表人,究其根源,应是希望改变过去通道制按指标分配上市名额的做法,改变为按资质、业绩选拔上市企业,在当年可谓是新股发行改革的一大创举。实事求是地说,保荐制度实行以来这七八年时间看,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新股发行市场化功不可没。

同时保荐制度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令市场颇多指摘的是券商“荐而不保”,保代薪酬、能力、责任不匹配。券商姑且不说,就保代而言,凭什么就通过一个考试,签上一个字就可以干坐着就能领受上百万的高薪?对外无法保证上市公司质量,对内还三天两头跳槽挣转会费。这何止是让人羡慕,简直就是让人嫉妒,让人恨。

本来保荐代表人,就是保荐人(券商)的代表人,从对市场、对上市公司、对监管机构、对自己的雇主(券商)负责的角度,理应由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突出的职业素养的人来担当。保荐制度,自然也应当设定相应的规则,把具备良好品德、突出能力的人筛选出来。可是问题是,品德也好,能力也好,没法量化,很难识别。怎么才能把合适的人给挑出来?

一个我们无比熟悉,经过历史考验、科学检测的办法是考试。考试也有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以知识考察代替了能力选拔。为了提高保代考试的有效性,监管层想到的一个办法是把考试难度提高,怎么刁钻怎么出题,以至于某些年考试通过率仅1%左右,把这帮号称精英的投行人员考了个灰头土脸。

可知识还是知识,毕竟不等于能力,更不等于道德。除了噩梦般的考试,对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只能通过赋予保代具有决定意义的签字权、高额的奖金分配、严厉的惩罚措施来识别和奖惩。这样的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于是就有保代挟资格以自重,跟公司、跟客户漫天要价,有保代光签字不干活,有保代连字也不签,靠着不断跳槽挣转会费,有很多非保代的投行小兵们从入行的第一天起就一切以考试为最高纲领,更有券商为了囤积保代而不断拉高保代薪酬,压制非保代和非投行部门的薪酬,间接导致浮夸、造假等短期行为层出不穷。

这样的保荐制度,当然要改革。改掉保代居高不下的薪酬,改掉保代光荐不保的制度,改掉保代光签字不干活的恶劣作风,一切都顺理成章。再仔细思量,放开签字权限制,加强内部控制,改革考试制度,改变的有多少,不变的有多少?保代的地位、权力下降了,券商和保代的责任加重了,不能适应市场的保代将逐渐边缘化,待遇也很有可能相应下跌。

所谓保代,实质上也不过是顶三五载虚浮名,挣七八吊养命钱的执行层人员,革他们的命容易,革保代背后的大佬、监管部门的命那才叫难。只要新股上市门槛仍不降低,审核制度、审核理念仍维持旧制,上市成本不会降低多少,业绩包装、高价发行的冲动也不会凭空消减,新股炒作、市场投机的风气也会依然如故,企业想上市、股民想挣钱,还是一样的难于上青天。

可以想见,只要新股上市仍需通过由证监会把关发审委审核这一道窄窄的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关系等非市场化因素仍将起着重要甚至主导作用,无论保荐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新股发行制度怎么改革,也无非是窄门内外一次利益链条的重构,与期待的市场化仍有着相当的距离。与其在放开签字限制,加强内部控制,改革考试制度,增加个人投资者作为询价对象,提高网下配售比例这些方面年复一年的修修补补,不如在新股准入、审核体制等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上争取更大突破,降低准入门槛,尊重实体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减少以对企业经营,尤其是持续盈利能力的实质性判断,淡化行政干预色彩,加快构建、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体制,让市场的归市场,监管的归监管。

关注财星教育官方微信,关注你的未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
2013年保荐人考试 网络课程
最新资讯
编辑推荐
  • 还没有任何项目!
保荐人考试 考试指南